1. 主页 > 知识百科 >

耶啵爱喝咖啡(爱喝咖啡的音乐家)

爱喝咖啡的音乐家

李梦熊关于其生平,简直找不到旁的资料,只有一篇陇菲先生的文章《木心的朋友李梦熊先生》(刊于2014年出版的《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我们要感谢陇菲先生:他一篇文章,存的是一个人。

据陇菲查考,李梦熊生于1925年,出身云南世家,1942年曾在重庆音乐训练班受训,后入国立音专。抗战胜利后,国立音专迁南京,复还上海,李梦熊在上海毕业。1949年,李梦熊入上海交响乐团,任声乐教练。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支援西北”,李梦熊远赴兰州执教。

据李梦熊的学生们讲,李梦熊通英、法、德、意多种外语。他的学生孙克仁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曾从李梦熊学法语,读法国文学,其中就有瓦莱里的作品。在我得到的那五本法文书里,李梦熊分别题写“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在兰州托与石购于上海”、“一九五九年一月在兰州托与石购于上海”、“一九五九年八月若梵赠我于南京”等语。可见都是在兰州时所题。“与石”为何人,不详。若梵,是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冯端的笔名。冯端虽是物理学家,但年轻时学了德文、法文,译过里尔克等诗人的诗。冯端在南京大学执教,大概李梦熊过南京时,就将自己原藏的马拉美、瓦莱里作品送给了李梦熊。

在兰州呆了五年,1962年,李梦熊又回到上海。他与木心交往,应该就在这个时期。李梦熊为世家子,轻裘缓带,恃才傲物,不同流俗。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二十年前,我和音乐家李梦熊交游……我们总在徐家汇一带散步,吃小馆子,大雪纷飞,满目公共车轮,集散芸芸众生……”据曹立伟回忆,“两人一起出去散步,李穿风衣,扣子不系,随风敞开,一手拎着装着咖啡的暖水瓶,一手拿着两只杯子,在街上边走边谈,累了坐下,喝咖啡。”难怪会有“他和木心,真是魏晋人”的评价。

但不久二人竟绝交了。木心说:“友谊有时候像婚姻,由误解而亲近,以了解而分手。”木心谈话记录道出了绝交的原因:“60年代我外甥女寄来英语版叶慈(按:即叶芝)全集,我设计包书的封面,近黑的深绿色,李梦熊大喜,说我如此了解叶慈,持书去,中夜来电话,说丢了。我说不相信,挂了电话,从此决裂。”二人竟为了一本借出去的书绝交,也可说是真爱书人了。

李梦熊晚景凄凉。“武康路那个亭子间狭小局促,没有地方支床,地铺上只有一领竹席,一床褥子,一条被子。屋里也没有桌子,用砖头垒一个小台,放他吃饭喝水的茶缸。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摞外文书谱。”1997年,外甥到上海看他,见他正在读法文版的《追忆逝水年华》。那时李梦熊七十多岁了。

在瓦莱里《杂俎五集》里,有几则批语,似为李梦熊所写。一则谓:“一为文人,便无足取,以不解独善其身而兼善天下之故。”另一则谓:“以极端个性,到达无个性。艺术之顶点,人类之极限。无有更美者,光速之艺术。”

我常想,文学不应该只是文学工作者的专属物。假若真有那么一个情景:当年的木心、李梦熊、冯端,一个画家、一个歌唱家、一个物理学家,谈文论艺,迎风冒雪,把臂而行……我觉得,再没有什么比它更能体现文学的魅力了。

爱喝咖啡的音乐家作文

国内读者最熟悉的捷克作家毫无疑问是卡夫卡,许多人阅读过他的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和《城堡》,而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文豪也早就成了捷克及其首都布拉格的一张文化名片。人们印象中的卡夫卡,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忧心忡忡的、有着深邃思想和荒诞讽刺的作家,但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卡夫卡——他属于我们每个时代》(下文简称《寻找卡夫卡》)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真实而普通的人。

《寻找卡夫卡》书封面的一句话点出了全书的主旨:“卡夫卡与世界存在着分歧,而这个世界也对卡夫卡存在着误解。”毫无疑问,人们对卡夫卡是有刻板印象的,许多喜爱文学、稍微阅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人对卡夫卡的印象有三:其一,卡夫卡生于捷克布拉格,用德语写作,他的作品不多,在作家创作最成熟、最好的年纪41岁英年早逝;其二,在他最著名的小说里,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与父亲不合,工作不顺,与女人纠缠不清,书中随后幽默地写道,“要是再看他写作的内容和方式,你就会发现,他的麻烦远不止这三个”。

作为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波西米亚的犹太人,卡夫卡幼年时布拉格正处于文化和语言的十字路口,从政治上看,捷克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德国是官方语言,但他家乡人民大多是希望独立的;从文化上看,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飞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等原因,卡夫卡小说中有许多难解的形象和隐喻,书中解释,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卡夫卡的小说中有激烈的情感和戏剧性,而“作家本人似乎也并不打算让我们完全读懂”。

卡夫卡对布拉格的感情是复杂的,许多故事的发生地并没有写明是哪座城市,但分明又像是布拉格。他笔下的布拉格是座忧郁而压抑的城市,或者说,并不是布拉格,而是城市和社会生活本身让他感到压抑。卡夫卡曾写道:“这里原是我的中学,它后面那栋楼是大学,再往左走一些就是我的办公室。我的整个人生都局限在了这个角落里。”卡夫卡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中开始了写作。

他的作品一部分得以出版,并震惊世人,还有手稿被烧毁。代表作《判决》是他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花了八个小时通宵一口气写成的,他写得腿也僵了,背也疼了,心脏也隐隐作痛,但内心却处在极度的欢乐之中,他确定了文学就是他一生的挚爱。然而作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之家的独生子,继承家业并不是他的理想,却是他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便造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无法理解。

“许多人认为卡夫卡是一位忧郁的怪人,一个除了做自己不喜欢的办公室工作之外一心扑在写作上的呆子,这样的想象滋生了很多关于卡夫卡本人的流言。”事实上卡夫卡热爱运动和健身,是个游泳健将,他喜欢旅行,爱好广泛,常去电影院看电影,还喜欢阅读科技新闻,尤其是航空类新知识。与许多艺术家不同,卡夫卡的生活习惯甚至极其健康,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也不喝茶。

卡夫卡的性格也并不孤僻,他朋友不少,而且在朋友面前,他也能谈笑风生,敞开心扉。其中有一位密友是非常特殊的,他不但是卡夫卡从大学就在一起的知心朋友,两人还时常结伴出行,交流文学观点,互相朗读分享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将卡夫卡希望烧毁的手稿付梓出版,卡夫卡的许多名作都在其中。这位好友便是《卡夫卡传》的作者马克斯·布罗德。如果没有他,读者不会看到这些经典之作,恐怕卡夫卡本人也无法位列文学大师之席。布罗德在1966年出版的作品《布拉格的圈子》中讲到了包括卡夫卡和自己在内的,由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等组成了艺术圈。

卡夫卡的许多作品都描述了职场对人的压抑,用评论界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化城市中“人的异化”问题。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葛婉娜女士告诉笔者,这本书适合于对卡夫卡有一定了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对生活有些困惑,或是感到孤独和压抑的人们,通过读这本书,他们会觉得有许多共鸣。书中就写到了这点,我们容易将这些感觉和卡夫卡本人以及他日常赖以谋生的工作联系起来,长篇小说《审判》的主人公银行职员K,在许多方面都很像作者本人。葛婉娜女士在读这本书之前也认为卡夫卡就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但其实并不是那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塑造人物的想象力,才让卡夫卡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然而实际上,在工伤事务保险局一路升职到保险局主任秘书的卡夫卡在工作中非常能干,兢兢业业,深受同事爱戴,并没有小说中人物与社会的那种格格不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更是卡夫卡的伟大之处,他可能写出了每一个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但内心痛苦的普通人,他们内心有着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却没有勇气冲出日常生活。捷信企业社会责任经理维他·葩普赛克先生看来,读者眼中的卡夫卡似乎是位悲观的作家,但卡夫卡实际拥有了多重的幽默。卡夫卡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唯一理由是工作耽误了写作的时间,仅此而已。

卡夫卡作品的超前之处也正在于此,他超越时代,在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他的小说中许多场景令人似曾相识,因为他“用大量篇幅准确描绘了不再理解世界的现代人身处其中的疏离感”。葩普赛克先生认为,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欧洲社会正在系统化、机械性的时段,这与我们当下的时代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爱喝咖啡的catherine

身为黑人,身为女性,她的前半生遭遇了无数不平等的待遇。

上世纪50年代,一名黑人女性正在美国航空大楼里,埋头计算航天器的飞行轨迹。

数据庞杂,计算繁琐。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她被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当作“人肉计算机”。

由她算出来的数据,一定要百分百准确。

让黑人女性承担如此重任,在当时十分罕见。

事实上,在她的工位周围,全都是目光不善、种族歧视的白人男同事。

每一份需要计算的报告,他们都用黑笔涂鸦关键信息后,才远远地扔给她。

她精心完成的计算,在提交报告时,也无权在结尾为自己署名。

哪怕同在一间屋子,她也不能走到茶水间,给自己倒上一杯提神的咖啡。

一切只因为肤色、性别不同。

70年后,这名为美国航天事业贡献巨大的黑人女性去世。

NASA局长为她正名,特地写了这篇悼文:

“约翰逊帮助我们国家扩大了太空领域的前沿,同时她也为女性和有色人种探索太空打开了大门。她是NASA的数学家,是寻求种族平等的开拓者,是NASA永远的励志人物之一”。

是的,她叫凯瑟琳·约翰逊(Katherine Johnson)。

2020年2月24日,她去世了,享年101岁。

1、

凯瑟琳·约翰逊,于1918年8月26出生。

8月26日,正是美国国会通过的“女性平等日”。

可是讽刺的是,身为黑人,身为女性,她的前半生哪一条也没平等过。

凯瑟琳的家乡在西弗吉尼亚州,父母都是非洲裔美国农民。

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家乡,他们一家试图抓住任何一个摆脱命运的机会。

▲ 凯瑟琳和兄弟姐妹(左三为凯瑟琳)

从小,凯瑟琳就表现出对数字的超凡敏感性。

“我会去数通往马路的台阶,通往教堂的台阶,我洗过的碗碟刀叉的数量……任何能数的东西我都会去数。”

然而当时,镇上大部分的黑人孩子只读到初中,便会辍学回家。

而凯瑟琳的天才之路,才刚刚开始。

▲ 年轻时的凯瑟琳·约翰逊

她接连跳级,14岁就完成了全部高中课程,并拿到了西弗尼亚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父母十分珍视女儿身上的天赋,为了她,把家搬到了州立大学附近。

入学后,凯瑟琳主修数学,选择的导师也是位非洲裔美国人。

在老师的鼓励下,凯瑟琳还大胆选修了法语。

4年后,她获得了数学、法语双学位,还荣膺毕业生最高荣誉称号。

在性别、种族的双重歧视下,凯瑟琳的每一次学术进步都困难重重。

1938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各州必须为黑人提供与白人同样的高等教育机会。

这个消息,给了凯瑟琳读研的希望。

在她的努力争取下,终于成为首批就读母校的黑人研究生。

说是首批,其实也只有三位黑人,而凯瑟琳是唯一的女性。

虽说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但她面对的非议和质疑才刚刚开始。

课堂上,白人教授公开嘲讽,不相信凯瑟琳凭实力能考到研究生。

白人同学们也对她冷嘲热讽,充满敌意。

在这种情形下,她的学业几乎寸步难行,仅仅一个学期后,凯瑟琳被迫退学。

纵然才华横溢、数学天赋满点,身为黑人,她根本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只能草草进入一所黑人中学,当起了老师。

随后的人生进程,也与初中就退学的黑人邻居们无异,结婚生子,当起了家庭主妇。

生活似海,起伏不定。

凯瑟琳的心里隐隐燃烧着一股激情,她还要再为自己努力一把。

2、

1952年,NASA的前身NACA(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正在招聘计算师。

凯瑟琳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再次有了正式工作。

哪怕像瘟疫患者一样,被研究中心隔离在远离白人的另一栋建筑里,并且门口还贴有一块屈辱的提示牌“有色人种计算员”。

不仅如此,当时美国没有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凯瑟琳和其他黑人同事不能进入白人餐厅、不能与白人公用洗手间。

在一切白人同事出现的场合,黑人员工都要夹着尾巴做人,谨小慎微做事。

这种极度不平等的环境中,只有才华是打破偏见的武器。

半个月后,由于凯瑟琳运算能力出色,她被破格借调到另一个研究分部。

该部门全由白人男性组成,办公室也在另一栋白人工作区域。

本是临时支援,部门里却再也离不开她的零出错运算。

在这里的4年时间里,凯瑟琳负责解谜黑匣子。

她分析飞行测试数据,调查飞机失事,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令人遗憾的是,她却无法在这些资料中骄傲地署上大名。

只因她是黑人。

▲ 根据凯瑟琳的事迹改编的电影《隐藏人物》,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提名

1957年,美苏还在搞航天军备竞争。

当苏联率先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后,美国方面气得直跺脚。

于是,NACA承担了赶超苏联,发射载人航天器的重任,直接改名为NASA。

彼时,凯瑟琳早已用能力证明了自己。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白人同事,凡是碰到不懂的数据,都会跑来问她。

似乎没有什么是凯瑟琳回答不了的。

▲ 《隐藏人物》剧照

自然而然,她被选进美国第一个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核心小组。

当时世界上的计算机,已经更新迭代,有了代替人工运算的能力。

可美国第一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显然更信任凯瑟琳。

指名道姓要求NASA找到凯瑟琳,让她对计算机的运算结果再人工核对一遍。

“如果她说可以了,那我就能安心出发。”

于是,凯瑟琳又对美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进行了轨迹分析,结果与计算机完全一样。

1962年,艾伦成为了美国航空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 《隐藏人物》剧照

而让他放心飞上蓝天的,正是这位多年来默默无闻、饱受歧视的黑人女计算师。

甚至往更大了说,美国在航天领域赢了苏联,凯瑟琳功不可没。

水星计划后,凯瑟琳又参与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计划。

她不仅设计了登月的飞行轨迹,还预留了备用计划。

一旦电子设备故障,宇航员另有一套导航图。

直到阿波罗13号的任务终止,NASA沿用的都是先前凯瑟琳研究的那套数据。

凯瑟琳不仅负责登月成功,她还要研究返航轨迹、航天器的着陆位置等一系列计算。

“每个人都担心他们的出发,但身为计算员,我们也会担忧他们的归来。”

3、

在NASA工作了33年的凯瑟琳,写过26份研究报告,完成了无数精密复杂的计算。

直到退休后,她和其他黑人同事的故事才逐渐被知晓。

2015年,凯瑟琳·约翰逊和其他3位在NASA工作过的非裔女性获得了国会金奖。

这项大奖代表着美国最高荣誉,历史上林肯、丘吉尔、曼德拉都曾拿过。

同年,时任总统奥巴马授予她,美国最高平民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2016年,NASA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新建的计算中心,IV&V。

这年,凯瑟琳已经98岁了。

荣誉本身不过是一枚奖章,一片喝彩,但其背后意义却无比沉重。

这是对黑暗岁月里,那些被不公对待的黑人、共同创造了美国的黑人,迟来的致敬。

也因此,凯瑟琳与其他两位黑人同事的真实经历,被改编成了电影《隐藏人物》,也有人称它“女版《绿皮书》”。

▲ 《隐藏人物》海报

《隐藏人物》中,不遗余力地拍出了凯瑟琳和其他两位黑人女同事刚进入NASA时,所遭受的种种歧视。

例如,白人同事趾高气扬地将工作扔给她,画面中,所有重要信息都被刻意涂抹掉了。

当凯瑟琳一边计算,一边踱步到咖啡壶时,所有人都投来看笑话的目光。殊不知,她算出来的,正是这群白人根本搞不懂的问题。

▲ 《隐藏人物》剧照

再比如,黑人女性在楼里没有可以使用的洗手间,哪怕小便,也要穿着高跟鞋跑向另一栋楼,使用有色人种专用洗手间。

▲ 《隐藏人物》剧照

当从外面上完厕所回来,凯瑟琳还要遭到不被理解的苛责。

她终于爆发了。

“这个建筑里没有有色人种专属厕所,任何西校区外面的建筑里都没有,而西校区却在半英里之外的地方,你知道这些吗?我为了释放自己不得不步行到那里,我每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得像狗一样,而你们却连这里的咖啡壶都不允许我碰。”

主管被这一席话打动,大步走出门,砸掉了洗手间“白人专用”的牌子。

▲ 《隐藏人物》剧照

电影不过短短2小时起承转合,结尾的高潮更是令人酣畅。

可现实却是凯瑟琳及其他9名非洲裔黑人员工,在上世纪经受了近20年的歧视。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出色,却平白遭受着不公和冷眼。

2019年,NASA为纪念这些做过重大贡献的非裔科学家,将总部外的一条街道改名为:关键少数路 (Hidden Figures Way)。

4、

2017年,电影《隐藏人物》被提名奥斯卡。

凯瑟琳被邀请上台,接受全体观众的致意。

这位昔日天才计算师,也成为行动不便的耄耋老人。

她没有大声斥责,没有自怨自艾。

在她的脸上,只有智慧带来的优雅与淡然。

诚如她对全场所说:“我所做的,正是我所享受的。”

肤色与性别,不能成为任何人被不公平对待的理由。

但在那个年代,凯瑟琳唯有仰望头顶那片星空时,才能获得最宽容的接纳。

如今,她也飞往了最向往、也最了解的太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这一生,她为黑人、为女性,留下独立、坚韧的精神,为她们争取了更包容的明天。

也让曾看轻她的NASA,终于说出:“如果没有你,NASA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她叫凯瑟琳·约翰逊。

责任编辑:华小妹

作者:花辞树

爱喝咖啡的音乐家有哪些

1.巴赫

音乐之父, 代表作:《农民大合唱》《咖啡大合唱》《平均律钢琴曲集》。

2.海顿

交响乐之父 ,一生创作了125部交响曲 《伦敦交响曲》成名。

3.莫扎特

有 22部歌剧,包含《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

4.贝多芬

四岁开始学钢琴 ,后半生耳聋 ,一生九首交响曲中四首最著名(三英雄交响曲 、五命运交响曲 、六田园交响曲 、九合唱交响曲)了。

5.舒柏特

歌曲之王 ,代表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

爱喝咖啡的科学家

第一步,嗅闻咖啡的干香 Fragrance:

将新鲜研磨的咖啡粉凑近在口鼻处,你会感知到来自不同咖啡产地的不同咖啡的干香。比如在拉丁美洲咖啡中你将闻到类似于坚果、黑巧克力类型的味道;而非洲产区的咖啡则多有花草、水果类型的风味。这些差异都是由种植园的差异而带来的。

第二步,尝风味 Flavor:

当咖啡喝到口中的时候,你能感到它的风味。在这方面许多爱好者,特别是刚刚开始接触咖啡品鉴的爱好者,总认为咖啡喝着没有闻着好。的确,咖啡液体在口中进行感官辨别是需要一定锻炼的,但时间久了,个中的风味也就可以察觉了。我们还是以耶加雪啡和水洗法危地马拉相比较,有些朋友说:我知道它们二者的味道不一样,但怎么不一样我也说不清楚。这是个真实的情况,但不必担心。

第三步,感知回味:

咖啡在喝下去后总会有一个味道从喉咙处返回来,有的回味很持久很清晰,有的则很短暂很模糊。我们说较持久较清晰的回味是好的,这样的咖啡生豆的质量较高。

第四步,认识酸度:

许多朋友都不喜欢咖啡中有酸,喜欢很醇厚甚至口味较强的咖啡,认为这样才够劲儿。但如果你想成为咖啡的品鉴者,它入门的钥匙则是认识咖啡中的酸。但,这里必须说明,不是越酸的咖啡就越好,咖啡中的甜和酸类物质是咖啡风味复杂程度的物质组成部分。其实不说咖啡,大家对酸的认识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这里举例:

把一个青柠檬榨成汁,分等份的三杯,在第二杯里加一小勺糖,在第三杯里加两勺糖,那么第一杯咖啡的酸度就比第三杯的高,但这三杯不同类型的酸,我们说是酸质不同。有些咖啡酸度很高,很咂嘴,在专业杯测中我们依然给它很低的分数,有些咖啡中虽带酸,但是是甜中带酸那种很舒服很圆润的酸,我们会给它高分。

第五步,感知醇厚:

在专业的咖啡品尝中,这个指标也被称为口感,形象化的解释为水和油。油比水更粘稠,所以口感的值就会高于水,高品质的咖啡就会比低品质的咖啡口腔触感更加的饱满,更加的有份量,分值就会更高。有些咖啡喝起来就会觉得口腔里非常的饱满,而有些咖啡喝起来就会非常的水质,风味感飘忽短暂,前者为优,后者为劣。第六步,发现缺陷:

一杯咖啡从嗅闻干香到饮后回甘,整个过程都没有负面的味道,比如说:不干净、涩口、发酵味,如果有这样的味道我们认为这样的咖啡是杯品不干净的,是绝不能成为精品咖啡的。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够尽快在杯品上面有突破,但这个突破的核心任务是能够发现和抓住负面的味道。

超爱喝咖啡的人叫什么

第一,这个跟人的味觉有关系,有的人天生就喜欢那个味道,而有的人味蕾受不了那个味道,也不见得会跟心理有什么关系。

第二,还有一种人一开始不喜欢喝苦咖啡,后来突然喜欢上了,这很可能与他的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失恋之后这种苦涩的味道比较符合当时的心境,又或者他的恋人喜欢喝苦咖啡,他爱屋及乌受影响。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