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百科 >

咖啡文化:从奴隶到农民

19世纪末,里约的咖啡田已经枯竭。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一书中写道:“里约地区的土地很快就被咖啡树给毁了,当地咖啡农采取了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来开垦咖啡田,他们把热带雨林夷为平地,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咖啡产业崛起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巴西主要的咖啡种植区转移到西南部的圣保罗高原,从此圣保罗高原成为巴西咖啡业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基地。

1860~1870年,咖啡价格持续上涨,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单一咖啡种植法蓬勃发展。1867年,桑托斯港口到咖啡产区的第一条铁路修建完工,使咖啡外运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圣保罗的保利斯塔人成了新的咖啡商人,他们大力推进咖啡产业的技术变革和创新,改进了咖啡的销售模式。1874年,欧洲架设的新型海底线缆更加方便了信息传输。第二年,驶进巴西港的船只有29%是蒸汽驱动的,昔日的帆船已日渐减少。

1874年,巴西铁路全长只有800英里,到1889年,巴西铁路全长已经达到6000英里。这些铁路从咖啡种植地直接通到桑托斯港口或者里约热内卢。铁路专供咖啡运输使用,而没有连通到全国各地,这也使得巴西对咖啡出口贸易更加依赖。

1850年以后,巴西禁止黑奴输入,咖啡庄园主开始尝试用其他劳工替代。起初,庄园主为那些愿意从欧洲移民到巴西的人提供交通费,还给他们房子住,然后分给他们特定数量的咖啡树照看打理,并且收获和加工咖啡果实,与此同时还给他们一小块土地来自给自足。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从欧洲远道而来的佃农日后必须靠栽培咖啡树来偿还庄园主预付的交通费和其他开销。巴西法律规定,非法移民在偿还清楚债务之前不得离开农场,而还清这些债务通常都需要几年时间,因此这种劳役偿债制度就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奴隶制。既然如此,那些瑞士和德国来到巴西的佃农1856年大造反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19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施密特的德国移民已经拥有了20个巨大的种植园,园中有1600万棵咖啡树,铺设了一条私人铁路,建起了电话系统,有数千咖啡农在园中劳作。

经过不懈的斗争,1884年,波利斯塔的农民终于取得了足够的政治影响力,说服巴西政府同意支付移民的交通费,这样,新的劳工就不再一踏上巴西这片土地就债务缠身了。这些农奴大部分都是贫穷的意大利人,他们遍布圣保罗各大咖啡种植园。1884~1914年,超过100万欧洲人移民巴西咖啡庄园当农奴。其中也有一些人最后成功地买下自己的咖啡田,也当起了庄园主。其他人也只不过刚赚够钱返回自己的故乡。农奴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很恶劣,因此农场主为了防止农奴暴动反抗,大部分都配有全副武装的保卫人员。曾经就有个名叫弗朗西斯科·奥古斯托·阿尔梅达·普拉多的庄园主,遭到农奴的憎恨,在他没带保卫人员就巡视庄园的情况下遭到农奴袭击,被砍成碎块。(完)

作者:马克·彭德格拉斯特 来源:《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