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骑行了800多公里后邂逅越南滴漏咖啡的。2008年12月9日10时30分,在广治省东河到顺化的路上, 我拐入了一家不像咖啡馆的乡村咖啡馆。没有招牌,只有几张陈旧的塑胶桌椅,一个大橱柜里兼卖其他饮料。
尽管很多朋友提醒不要错过越南咖啡,但我一直忽视了。原因是:第一,我不爱喝咖啡;第二,骑车过程中无法细细品味;第三,咖啡无法像浓茶和其他饮料那样可以满足大量补充水分的需要。
这一次,我只想找个地方歇歇脚。
女摊贩老板取出一个铝制的滴漏咖啡壶,垫上一个铝制的漏片,然后从一个大塑胶瓶里舀出两勺咖啡粉,加到漏壶中,用一个带柄的圆铝片压实了,冲上开水,此时,咖啡的清香已经飘出。女店长盖上铝壶盖,端到我的桌子前。咖啡就从漏壶里一滴一滴滴到下面的玻璃杯里。
我想,当地人是无法想像,在他们看来如此平常的咖啡,却会带给我如此诗情画意的联想。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夜漏。唐代诗人顾况云:“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寂寞的宫女,她在夜漏声中看着自己时光的流逝。而我,则在这香气袭人的滴漏咖啡中“看”着近处路上人来人往,远处天边云卷云舒。不禁想起博尔赫斯云:“我们两人中间没有钢剑相隔,时间像沙漏里的沙粒那样流逝。地老天荒的爱情 在幽暗中荡漾……”(《乌尔里卡》)
就这样,我爱上了越式咖啡。此后,我经常在路边咖啡馆停歇,疲惫在热茶和袅袅咖啡香气中灰飞烟灭。每天晚上到达一地,沐浴更衣酒足饭饱后,我就背着笔记型电脑来到当地的咖啡馆,在音乐和咖啡中写下一天的日记。之前,无论是骑车走运河还是走丝路,写日记都是疲惫中强颜作欢,不得不做的苦事,但从今往后,在咖啡馆中写作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享受。
1860 年,法国传教士把咖啡带到越南,并让其在越南中部高原地区生根发芽。100多年来,咖啡成了越南 人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元素。目前,越南的咖啡产量名列世界前三。无论都市还是乡村,每天一大清早,人们就来到咖啡馆,在滴漏咖啡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越南人个个都是小资啊。
12月23日10点30分,骑车从大勒到西贡的途中,路过一片密密麻麻的、低矮的如桑树般的阔叶树,挂满了樱桃般的小果子。我停车走进园子,但见每串“小樱桃”都密密麻麻,红红绿绿。这是什么?
我随手摘下一颗,打开,有薄薄果肉、几颗小核。就把果汁挤到嘴里尝了尝,似曾相识却欲说还休。于是摘下几颗,以备向前方路人请 教。没走多远,公路两边的房子前到处晒着这“小樱桃”,有刚晒上五彩斑斓的,有已晒干成黑乎乎的。
终于在一个村子向一翻晒的妇女打听,对方说:“高飞”(越式英语发音)。哦,这就是咖啡果,脱壳后变成了咖啡豆。这一路花团锦簇, 乡村咖啡馆门前布满了各种鲜花,而地上晒着咖啡果。空气中弥漫着一 种沉郁的气息。
继续往前走,是一片大晒场,很多人都在那里翻晒咖啡果。有人用竹耙翻晒,但更多的人则穿着靴子用脚代替竹耙在晒场里来回游走。继续往前走,很多人用机器将咖啡果脱壳成咖啡豆。一个胖胖的妇女给了我几把咖啡果,却要了1万越南盾,而一个瘦瘦的妇女给了我几把咖啡豆,却拒绝我付钱。
当晚在小镇保禄下榻,然后在一个酒吧喝咖啡写作。我在日记中写道:“这一天浪漫而充实。我真切地见到了长在咖啡树上红红绿绿的咖啡果,在晒场翻晒的一片繁忙景象,然后将咖啡果脱壳成咖啡豆,最后在咖啡馆里慢慢地品尝咖啡。从大勒到保禄的110 公里,我无意中走了 一条『咖啡之路』。”
来源:《越南,慢骑。:2100公里的单车旅程》 作者:徐林正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