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母山咖啡农场特色
兴隆咖啡也是海南省万宁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兴隆咖啡位于海南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兴隆华侨农场,是在1953年,当时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刚刚成立不久,为了实现“以短养长”的做法,也就是用咖啡、香茅、水稻等短期作物收入来弥补橡胶等长期作物收入,于是兴隆的归国华侨们从海外引进了咖啡种植。
海南母山咖啡豆
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啊熊、肉丁、嘟嘟、Jerry、(白色泰迪可以叫)奶糕、雪糕、布丁、(棕色的可以叫)巧克力、咖啡豆、COCO、(母的可以叫)小迪、艾咪、果果我家也是一只泰迪宝宝,是公的,棕色。我给它起名叫TOTO。祝你的狗狗幸福快乐~就叫讨厌吧、点点,珊珊,泰羽,蒂琳狮王,红枫糯米傻瓜叫cookic叫小公爵还有宝宝悠悠
海南母山咖啡农场特色产业
万宁兴隆隆苑咖啡庄园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农场30队,现占地150多亩,是一个集有机咖啡种植、加工、品尝、休闲体验、观光旅游的生态环保循环庄园。
咖啡庄园于2010年开始种植有机咖啡、可可等作物,并于2011年1月12日举行揭牌仪式。经中国有机生态产业联盟认定为中国第一家有机咖啡、中国第一家有机咖啡庄园。基地连续4年通过国家权威认证机构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的有机认证。
兴隆年平均气温在20℃--28℃之间。常年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隆苑咖啡庄园依山傍水,翠绿环绕,完全具备咖啡生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隆苑咖啡出品的兴隆有机咖啡100%选取原产地兴隆最优质的原豆,采用原生态的物理加工方式,原汁原味焙炒很好的保留了咖啡特有的香醇,为兴隆咖啡的精品。轻抿一口,浓厚的咖啡香味充满口腔,缓缓细咽,柔和的口感回味无穷。
来到隆苑咖啡庄园游客可以看到咖啡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杯咖啡的整个过程,3月是咖啡花开的季节,整个园区都可以看到白雪似的咖啡花,而咖啡花也有淡雅的清香。12月到3月是咖啡的采摘季节,可以观看到工人采摘咖啡和咖啡初加工过程。
海南母山咖啡怎么喝
母山咖啡并非新品牌,早在1956年,海南农垦大丰农场叫大丰育种站,是一个科研单位,怀揣着做大农垦咖啡产业梦想和雄心的海垦科研人员,依托黎母山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开始对阿拉比卡、罗布斯塔等引进的咖啡品种,进行了无数次的试种、栽培、大田观察和对比。
1985年,大丰农场结束了手工加工咖啡的时代,正式建成有机械设备的加工厂。仅凭数十人的精干队伍,打造了今天母山咖啡的雏形——“大丰”咖啡;随后的1年,大丰咖啡改名为“岛”牌;
1989年“岛牌”改名为“琼丰”。当年的“琼丰”咖啡凭借“烘烤咖啡豆、调剂咖啡粉 、纯咖啡粉”三个独家品种,获得农业部授予的首批“绿色食品”的光荣称号,引起强烈的反响,吸引了当时苏联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美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多位有关方面领导人和咖啡人士的青睐。
1992年,科研人员最终确立了以罗布斯塔作为基础种质,进一步培育出的海垦“大丰一号”和“大丰二号”中粒种咖啡。新品种既很好的保持了罗布斯塔咖啡原生种生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好、种管成本低、浸出率高等基因特点,又克服了长期以来罗布斯塔咖啡实生苗产量周期波动不可控的缺陷。
2014年,海南农垦阳江农场重新启动大丰咖啡基地种植,并着手出台海南省第一家咖啡种植生产企业标准。
2017年,海垦大丰咖啡产业集团获批组建,母山咖啡商标获准注册。同年12月,原大丰咖啡场设备及厂房更新建设启动,同时规划3万亩咖啡种植园。“母山”咖啡正式投产面世。
母山咖啡馆
石鼓山下,梧垵溪旁,一个传统古村落,始建于明代,历经600余年积淀,近百栋古厝洋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闽南。历史的沧桑,留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都在诠释着古早的闽南记忆,这里就是——晋江梧林传统古村落,青石板的村巷,红砖墙的楼房,中国风的村韵融合西洋建筑美学,使梧林村落有了中西合璧之风韵,这里的每一栋闽南古建筑仿佛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南洋华侨的历史。近年来,梧林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金牌旅游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梧林古村落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按溪。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民围塘而居,古有“三脚筐”的美誉。梧林有一片保存完整的闽南古建筑群,三面临海,依山傍水,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
步入梧林,第一眼被吸引的是色彩。蓝天、白云、绿树打底,一片片“红”高调闯入画面,那是属于闽南古厝的主色调。沿着悠悠的石板路往村里走,一栋接一栋的古厝竞相登场。将镜头拉近,屋角两端飞扬的弧线分外抢眼。弧线于尾端分叉为二,形似燕子尾巴,故名“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扬起,为方方正正的古厝平添了几分灵动。梧林古建筑上百栋,每一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燕尾脊是闽南建筑中独有的装饰元素
古村落入口处的朝东楼是村中最早的洋楼,占地700平方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旅居菲律宾华侨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栋西式洋楼,外部为半罗马式的建筑,而内部却是闽南大厝的建筑构造。朝东楼里陈列着古村落在民国时的几位先贤资料及彼时其所携有的物件。如牛仔帽、马灯、藤箱,等等。另外还有一件非常特别的物件:一支清末长枪。它仿佛诉说着清末那一段腥风血雨的岁月。
朝东楼
出了朝东楼,在好几条村巷中,我们寻了其中一条步入。村巷是由一座座古旧的房子相连又相间而形成的。走在村巷中,代入感太强了。一个回头,仿佛看见了一位民国的小家碧玉,手捧着《诗经》,缓缓而行。一个张望,仿佛看见了“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闺中姑娘。触摸着村巷的一砖一瓦,想象着过去梧林人的生活。在一栋栋古厝的建筑巧思中,不仅承载着梧林一户户寻常人家的生活滋味,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这片村巷中最为“抢眼”的当属又瘦又高的修养楼,俗称“枪楼”,建于1934年,楼内放置枪支。如今,外墙还能依稀看到一些子弹打过的痕迹。它是个三层碉楼,位于村落的平缓地带,视野开阔,是绝佳的“瞭望楼”。当年,村里成年男子分组轮流驻楼守更放哨、巡逻,起到了警戒及随时准备抵御外寇袭村的作用。碉楼各层墙面门窗的窗棂饰顶雕花形态各异,既有艺术韵味,又有欧式灵气,巧搭成“一层一境,四面八境”的建筑景观,把修养楼衬托得分外秀丽。
修养楼,俗称“枪楼”
再绕到修养楼后,朝古村落深处寻去,有好几十年前的照相馆、鞋厂。它们仍保留着当年的样子,不曾改变似的。巷子兜兜转转,不经意间,我们转到了旅菲华侨蔡德卫先生的宅邸。蔡德卫先生的宅邸院内,有一棵巨榕,根节交错,壮观甚美,令人感叹。现在宅邸内经营着一家咖啡馆——“榕树下咖啡”。许多村庄都会存在一两棵与村落共沐风雨的古树,历经多年,两棵榕树已与宅子长成一体,树枝攀缘着房梁生长,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门。树根盘错,如巨龙蜿蜒。在村落的修复中,这两棵老榕树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印证。
蔡德卫宅邸内的古榕树
梧林的古建筑多为抗战年代华侨回乡所建,一栋名为“侨批馆”的番仔楼内,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间的书信和汇款的统称。这些华侨毫无保留地把辛苦所得汇入家乡,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并建成一栋栋风格各异的大厝。蔡德鑨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一生4次回乡建业,每回一次就为家族建造一座大厝。
侨批馆
德鑨楼就是他自家居住的洋楼,建于1932年,也是梧林诸多华侨建筑中至今保护较为完好的一座。入门的石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下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分别出自《汉书》和《论语》,教导晚辈正直做人、艰苦奋斗。历经90年,楼体木雕上的金箔依然清晰可见,古厝门面的砖雕、木雕、石雕栩栩如生,当时最流行的彩色玻璃、油画图案等应有尽有。
这里的每幢闽南古厝、番仔楼、洋楼都有一个华侨的故事,它们盛满了闽南华侨的乡愁。这些建筑也充分展现了闽南地区自清末至民国、新中国的建筑风格的演变,堪称南洋华侨博物馆和闽南文化的后花园。岁月带给这些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感。
如今,许多古建筑还被改造成了古色古香的民宿,在闽南古厝中住上一晚,也是不少游客的选择。每天清晨,走出开间,伸一个懒腰,循着村子的香气和声音,一路走,便来到村里的集市了。集市对面的戏台,自古就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到重大日子,一曲曲南音就在这里奏响。南音与唐宋以来的音乐传统一脉相承。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响起,婉转动人的唱腔应和而歌。
戏台
再往前走上几步,我们还发现了不少惊喜。在梧林的一栋栋古建筑里,闽南文化元素根植其中。闽南风情馆里,一场布袋戏正在上演,武松打虎、隋唐演义等经典桥段引发阵阵掌声,高甲戏、梨园戏等当地传统非遗项目也因此有了新的传承舞台。不仅如此,木偶头雕刻、红砖制作、闽南茶鉴赏等闽南文化课程也对游客开放,闽南文化在闽南古建筑中得到了活化传承。
如果在村子里走累了,还可以去小吃一条街歇歇脚,可以吃到拳头母、土笋冻、炸浮粿、菜粿、醋肉、四果汤等闽南古早味小吃,还可以坐在这百年闽南古大厝之中,泡着茶,等待着热腾腾的古早味递到眼前。
在这古巷中穿梭,不知不觉也沉溺在了这抹“红”的记忆里,时间又悄悄到了夜晚,梧林退去白日的喧闹,回归宁静。走在灯火幽幽的古厝间,漫天星光与遍地灯火辉映,古村像个历尽沧桑后回归平静的老者,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穿越时代的季风,唤醒了这座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大厝、浓浓南洋风的番仔楼,以及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将闽南特色与异域风情结合得如此自然,近百栋古厝洋楼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保存完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寻味晋江。梧林之行,是一次闽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沉浸之旅。行走其中,触摸一栋栋古建筑,听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感受别样的家国之情与乡愁别绪。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