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在上海打造一家咖啡馆的想法很好。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咖啡馆和咖啡爱好者。
在设计咖啡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位:确定咖啡馆的目标客户群体,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来设计咖啡馆的氛围、装饰、菜单和饮品。
2. 空间布局:考虑咖啡馆的空间布局,包括座位区域、吧台位置、洗手间等。确保空间布局合理,方便顾客进出和休息。
3. 装饰风格: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喜好和咖啡馆的主题来选择装饰风格,包括墙面、地面、天花板、家具和灯具等。
4. 饮品菜单:设计一份吸引人的饮品菜单,包括咖啡、茶饮、果汁、甜点等。考虑提供一些特色饮品和甜点,以吸引不同口味的顾客。
5. 环保理念:在设计咖啡馆时,可以考虑加入环保理念,例如使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回收利用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利用上海的特色元素作为咖啡馆的设计灵感,例如石库门建筑、老洋房、海派文化等。
2. 采用简约而现代的装饰风格,搭配木质家具和暖色调的灯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3. 在吧台上展示一些咖啡豆和茶叶,让顾客了解咖啡和茶饮的制作过程。
4. 提供一些特色小吃和糕点,例如法式可颂、巧克力慕斯等。
5. 利用上海的自然环境,例如在室外设置一个小花园或露台,供顾客休息和欣赏周围的景色。
总之,设计师需要注重细节,确保咖啡馆的设计能够吸引目标客户群体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成本和预算,以确保咖啡馆的盈利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与合作伙伴和员工进行沟通和协作也非常重要。
自1853年英国人莱维林将咖啡带入上海后,咖啡文化便在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中扎下了根。如今,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星罗棋布,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总有一缕浓香陪伴左右。正因上海人对咖啡这种饮料的痴迷,在这个城市,能打造一家饶有特色和记忆点的咖啡馆,成为不少知名设计师的梦想。要知道,上海人喝咖啡,讲究的不仅是咖啡豆烘焙恰到好处带来的口感,还有氛围、情境,这些不仅是氛围组的分内事,还需要设计师妙笔生花的推波助澜。
在国际设计之都上海,好设计从来不会被埋没。尤其是优秀的咖啡馆设计,即便想大隐于市,也会被咖啡的拥趸们掘地三尺找出来,成为网红打卡地。最近红得发紫的熊爪咖啡就是一个例子。扫码点单的咖啡从洞口由毛茸茸的熊爪递出,然后是合影、摸头、献花各种花式疗愈动作。据说,熊爪的细节就是专门为店里的聋哑咖啡师设计的。简单的一个暖心创意,就能让这家原本不起眼,甚至说只有一个售卖小洞的咖啡馆走红。
熊爪咖啡
设计师都想在上海打造一家咖啡馆,此言非虚。不信,我们再来说一说。
通透风,让生活透口气
上海的咖啡馆设计花样繁多,流派众多,很难做清晰的归类,也很难说哪一派设计一枝独秀。不过,近期,有一种通透风格却逐渐盛行。
建国西路因街道两旁历史悠久建筑林立,被称为上海最具情调街区之一。要在这里打造一家让人愿意踏足的咖啡馆,青山周平煞费苦心。这位曾因改造真人秀走红的日本建筑师,为某知名咖啡品牌捉刀,既要尊重甲方的意愿,又要考虑因地制宜,让咖啡馆融入这个有情调的街区,极为考验他的功底。更为关键的是,在寸土寸金之地的咖啡馆通常不会太大,但再小也要有特色。
青山周平 建国西路上的咖啡馆
面对这些难题,青山周平用了一种化繁为简的设计手法。用他的话来说:现在的咖啡馆,不再只是提供一杯咖啡的空间,更多是为人们提供可以交流互动的如同小公园一样的公共空间。以此为根本理念,他将外立面的空间彻底放开,围绕U形玻璃盒子的小院,请人定制了能完全敞开的弧形玻璃门。不仅如此,他还在5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中开辟出一方庭院,栽种的绿植与街道旁的梧桐树呼应,由此,通透的咖啡馆完全与街景融为一体。无为、通透的设计,为青山周平赢得A+AWARDS建筑大众奖。
青山周平的作品只是上海众多通透风咖啡馆设计的一个例子。淮海中路上,建筑师们将一栋老房子改造成了Cafon Air,顾名思义,咖啡馆走的也是通透设计路线。只要是天气晴好,明亮的阳光从巨大的原木窗子里洒进来,让人在其中惬意得仿佛在云端悠游。
位于永嘉路的Voyage Coffee也是通透风的践行者。设计师苏晓萌、曾晓明希望让客人在馆里能轻松地捕捉处于不断变幻中的自然光线。于是,便有了开放的立面与店外梧桐相映成辉,迷人的阳光穿过小馆透亮的天窗,散落在空间里,让这间原本逼仄的小馆向天空和街道处无限延伸开来。两位设计师动用了不规则的檐口、与隔街古堡一致的红旧屋瓦、临街放置的椅子,配合店里一眼就能望见的清水泥的朴素墙面、木质的温柔桌椅,让整个咖啡馆悄然融入这条街道的市井烟火里。
VOYAGE COFFEE
通透风盛行,是因为以咖啡为载体的设计打造出来岁月静好的模板,让人们在繁重的生活中小憩片刻,用一杯咖啡的时间透一口气。
见证蜕变,唤醒记忆
在上海咖啡馆的设计江湖中,后工业风也曾经一时风头无二,演变出各种形态。当然,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因地制宜,巧用老工业遗存空间改造而来的咖啡馆设计作品。
莫干山路M50园区之中的UNDEFINE Cafe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由老纺织厂空间改造而成艺术文创园区范例的M50,底蕴自不必说。而UNDEFINE Cafe的主理设计师,在这个设计师工作室林立的空间里打造咖啡馆,有着班门弄斧的风险。好在,他们启用了后工业风设计,大开大合地保留了建筑的Y型衡量,与清水混凝土打造的咖啡吧台一起塑造了工业遗存与艺术感混搭的空间。据说,这里的意式咖啡很受同行咖啡师的好评,园区里的设计师们挺有口福。
UNDEFINE Cafe
而杨浦滨江的白七咖啡厅也是,它所处的空间原是上海制皂厂的污水处理车间,经由设计团队发现后改造而成。这群设计师很会用工业遗存记忆做文章,巧妙运用圆形的几何图案,让整个咖啡馆充满了和肥皂相关的元素,让白七咖啡馆保留遗址的年代感和工业风格。比如,主吧台就用制皂设备的零部件制成,而过去连通不同生产池的圆形管道,则被改造成连接咖啡馆不同的空间通道。而更为细腻的是,咖啡馆里提供的甜点蛋糕,也被做成了肥皂的形状。
白七咖啡馆
而在宝山智慧湾创意园区内,设计师们根据这里曾是仓库用地的历史,以箱为主体,用六个大小不一的集装箱拼搭设计出一家概念咖啡馆。不仅暗合了园区的历史文脉,而且也蕴含着咖啡作为舶来品,伴随着远洋集装箱漂洋过海来到魔都的经历。
宝山 智慧湾 集装箱咖啡馆
用设计师杨明洁的话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视觉效果而将咖啡馆做成后工业风,那似乎少了一些该有的底蕴。而这些咖啡馆设计,不仅是城市更新、空间蜕变的见证,也承载着上海的种种记忆。
当然,不只是老工业遗存活化改造,一些知名老品牌也在以咖啡馆设计的形式进行自我革新。位于兰花路的永久自行车咖啡馆就是一个例子。设计师陈峻佳花了8个月时间,把永久四十年代的味道融入咖啡店之中。他用原砖与原木营造出空间的工业味道,店两旁的灯箱都有代表着自行车修理站的修字,车轮被做成了吊灯,车铃被用做点单铃。陈峻佳坦言:因为对这个品牌太熟悉,许多点子都是突然从脑海里蹦出来的。而永久近年的一些融合新产品,像是以竹木为材质的竹马自行车、二轮自行车,也都成为店内的点睛之笔。这一切的创意,让这家骑行主题咖啡馆,也成为承载老品牌记忆的主题店。
上海永久自行车咖啡馆Bike Cafe
文旅融合,入情入境
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某种咖啡的喝法》里写道:如今我想到,自己真正中意的,较之咖啡味道本身,恐怕更是那个有咖啡的场景。
文旅融合,入情入境,也是沪上咖啡馆设计的重要理念。
从上海大剧院G1口步入The Green Room Caf,一股绿意扑面而来。这家隐藏于上海大剧院的咖啡馆,就是为剧院量身定制的打卡之地。
上海大剧院The Green Room Caf
大剧院化妆间里最经典的摆设全被投入到这个咖啡馆中,墙面的化妆镜四周镶嵌着白色的泡泡灯,黑色餐牌的各色饮品的英文字母和售价也是用泡泡灯写出来。咖啡桌面由艺术家手绘的图案,描绘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歌剧、芭蕾、音乐剧和音乐家。圆形的绿色印花地毯和周边高大的绿植,也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和剧院里上演的艺术作品相辅相成。
上海的不少文旅景点,像是玻璃博物馆、琉璃博物馆,也有咖啡馆入驻,也都有设计团队根据文旅景点的特色,重新进行设计。
位于田子坊琉璃博物馆一楼的咖啡馆
要说咖啡馆的设计总是比这个城市的潮流快半步,当年,在TeamLab刚有热度的时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以快闪店的形式,打造了一方跨界咖啡馆。这个设计团队给人在品鉴咖啡的同时带来光影享受的手法,是在落地窗上贴上凹凸感的糖果色彩纸,白天与晚上,不同的光线折射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手法虽然简单,却在视觉上与TeamLab的多媒体艺术感十分相似,让魔都人惊鸿一瞥,惊艳一时。
如果没有奶和糖的加持,时至今日,有人提起咖啡会皱起眉头,依然不习惯它的苦涩味道。但魔都人却对这份特别的味道着迷不已。要考证咖啡为什么能香飘上海,也是一个谜。或许,这得益于上海的开放文化,以及上海市民习惯于探索新事物,融汇新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这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名的,初出茅庐的,默默无闻埋头耕耘的,都有机会用一杯咖啡叩开国际设计之都的大门。(琳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