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百科 >

怎样开出一家有新意的咖啡馆?先不提供Wi-Fi再说

随着零工经济(gig economy)蓬勃发展,许多咖啡馆内都坐满了带着手机和笔电去工作的人们,整间咖啡馆显得十分安静,只听得到敲打键盘和点按滑鼠的声音。

摆脱3C 恢复社交本质

现在,有些咖啡馆老板企图扭转这样的趋势,让咖啡馆重新恢复成可以轻松聊天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提供一个“无Wi-Fi天堂”,让顾客暂时摆脱冰冷的电脑与手机,重拾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温度。

芝加哥林肯公园附近的Kibbitznest就是家响应“不提供Wi-Fi”运动的咖啡馆。走进店里,看不到一般咖啡馆常见的低头族,不少客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些客人边聊天边啜饮红酒或啤酒,还有几个小朋友围在桌边下棋。老板娘科斯提纳与丈夫路易斯表示,两夫妻之所以决定不提供无线网路给客人,目的在“提醒人们注意,透过科技电子产品沟通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极度不平衡”。

科斯提纳说,客人也很开心能找到一个地方,让他们暂时逃离紧盯银幕、不停上网的生活,不少客人反应,“很高兴你们开了间这样的店”。另名顾客穆兰纳斯也表示,自己第1次踏进这家咖啡馆时,也是带着笔电准备来工作,但当他发现店内不提供网路,他还是坐了下来,“我喜欢这个想法”。

根据2016年一项尼尔森(Nielsen)市场研究报告,美国成年人每天都要花费至少10小时消化来自各种媒体的资讯。为平衡过度依赖网路与电子产品的工作及社交方式,类似的无Wi-Fi咖啡馆在全球各地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不断出现。

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1989年的著作《最好的场所》(The Great Good Place)中说明了咖啡馆与酒馆、酒吧、茶馆这类场所的重要性。他把咖啡馆这类地方称为家庭、工作场所以外的“第三场所”,这是人们主要的社交、休闲场所,对个人与整体社会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若没有这类场所,人们即使在群体中也会感觉孤独。科技日新月异造成唯一可预测的社交结果,就是人们比以往更加疏离”。

美国佛蒙特州东北方伯灵顿(Burlington)的August First咖啡馆老板娘魏伦与丈夫莫瑞克表示,“在我们开店之初,我们从未想过,当你走进店里,竟然会是一片死寂的景象”,因此,他们决定自2012年停止提供Wi-Fi,2014年禁止顾客携带笔电。起先他们确实遭遇一些反弹和阻力,有顾客在网路上批评这项规定,但大多数客户都给予正面支持,实施后他们的营收甚至较前年增加了20%。

确实,许多人去咖啡馆不是想谈天说地,而是想找地方认真工作。在全球各地,这种趋势早就十分普遍,益普索/路透(Ipsos/Reuters)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1/5的人在家(包括在咖啡馆等非办公室场所)工作,这种风气在拉丁美洲、亚洲、中东地区特别兴盛,在匈牙利、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等国则较少。

无网路 增加互动温度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的“雪中狐狸”咖啡馆(Fox in the Snow Cafe)从开店起就不提供Wi-Fi。其中一名股东艾克赛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十分便利,不论买什么都能送到家里,所以人们出门、到咖啡馆的目的就是与他人互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特别把吧台桌子高度降低,并拿掉糕点的价格标示,以鼓励顾客主动提问。为了凝聚顾客,Kibbitznest等越来越多的咖啡馆也开始主办讲座、读书会等活动,让咖啡馆成为社区的中心。

来源:工商时报 撰稿:施施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