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英国在茶叶消费上比别国早熟,正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早熟的一种标志。
茶叶功效非凡,在充满智慧的东方古国(中国),茶叶是价值不菲的高档消费品。不仅众人皆喜品茗,到访的各国名人无不喜爱。通过各种实验与无数品尝实践,他们对茶叶的认识十分深刻,都劝导国人饮用该饮料。
这是1657年一位伦敦的英国咖啡商人贴出的茶叶广告。他的咖啡店同时还卖茶品饮料。该广告词还说,常饮茶叶,可以延年益寿、消化肉类积食,等等。作家佩皮斯(Samuel Pepys)在1666年9月25日的日记中说:“我要了一杯茶,那是我以前没有用过的中国饮料。”说明茶开始在名人中流传。
1668年,更有英国议员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饮茶的20大好处:1,它净化血液中浓浊的部分;2.它彻底治疗多梦;3.它减轻脑部的淤泾;4.舒缓和治疗颈部晕眩、疼痛;5.预防水肿;6.去头部湿气;7.消除食物生冷寒性;8.通身体阻塞;9.明目;10.清除并净化成人的体液和燥热的肝脏;11.净化膀胱和肾脏的缺陷;12.彻底击败嗜睡;13.驱赶眩晕,使人敏捷和勇敢;14.鼓舞心志,赶走恐惧;15.驱赶源自于风的疼痛;16.增强内部器官和防止肺痨;17.增强记忆力;18.使意志清晰、加速理解力;19.帮助击退高卢人(按即法国人);20.增加人们的慈善行为。
这位议员的研究,除个例外,显得“客观全面”,而且不是广告性质,似乎更具可信性。
当然饮茶的推广还要靠更权威的人物。
查理二世(即被克伦威尔送上断头台的查理大帝的儿子)1660年即位,两年后娶了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凯瑟琳公主。凯瑟琳喜好啜茗,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位船长,投其所好,带来一些茶叶作为礼物送给凯瑟琳王后,得到嘉许,这件事还登上了报纸。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玛丽二世(1689~1694与威廉三世共治)和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也都喜爱饮茶。据说玛丽二世备有各种茶具,安妮女王则常在肯辛顿宫的花园闲坐饮茶。茶在英国宫廷中的流行,引起贵族们的效仿,进而影响到英国社会。
最早购买中国茶叶的是荷兰人,荷兰公司自1610年便购买中国茶叶,英国则1669年才首次购买,总体上欧洲人自17世纪最后25年开始比较多地进口中国茶叶。虽然英国上层社会品味茶饮晚于法国人,但中欧茶叶贸易的兴盛是以英国市场的需求为主导。
1684年起,英国公司将茶叶列为重要进口商品,18世纪初,茶饮已在英国各阶层人士中享有口碑。1700年,桂冠诗人纳厄姆·泰特(Nahum Tate)发表两章《饮茶颂》,其中有言:人们有了烦恼,总去寻找酒神,哪知多喝了几杯,烦恼未去而神志不清了。饮茶不同,饮茶可以忘忧,而头脑仍然清醒。社交界的名女士蒙塔古夫人(Mrs. Montagu)则说,因为饮茶,社交活动更有生气了,年老的变得年轻,年轻的更年轻了。散文家艾迪生(Addison)在他主办的报刊上说,时髦女子在上午10点至11点之间要喝武夷茶一盅,到了晚间10点至11点之间,又坐在茶桌子边。艾迪生本人也爱好品茶,他在1712年6月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宣称,老茶客能分辨出各种名茶。如果有两种茶叶合在一起,他在品尝过后也能分辨,并能说出这两种茶的名字。
1704年英国肯特号(Kent)从广州运载的货物有价值1.4万两银的470担茶叶,和价值8万两银的丝织品,茶叶占货物总值11%。171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指示每艘船要尽其所能地装载茶叶。17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茶叶已占总货值56%。可能在1720年左右,中国茶叶的出口价值已超过丝织品出口价值。
18世纪中期,英国各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喝茶,只是喝的品种不同。1720年代的英国人开始普遍有饮用下午茶和黄昏茶的习惯。英国人的黄昏茶点,是为了在晚饭前给收工回来的男人们补充体力用,因此惯用较便宜和味道浓烈的印度茶。但下午茶却喜用雅致的中国茶,同时这也是女性世界的表现。下午茶是一种家庭社交娱乐活动,因此茶饮总与茶会联系在一起。茶会通过客厅和饮茶时间培养出一种女性化的家庭空间和时间,因为茶会需要有特别的烹调手艺、家具、茶具、服装,还需要有机会展示这一切。
以饮茶来支持和塑造女性氛围,其实是工业革命后更加普遍的女性化消费的一部分。咖啡馆的诞生与普及使咖啡成为男性文化与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咖啡与巧克力的价格对于中产阶级女性而言仍显昂贵,不适合成为社交饮料,茶叶和茶会则成为最适合中上层女性的社交工具。茶叶被中上层人士热衷,还在于人们认为它有一种培养君子之风的社会功效。1590年,有一位意大利作家乔瓦尼·波特罗(Giovanni Botero)便提出,中国人用茶代替酒作日常饮料,它不仅使中国人身体健康,还使他们避免所有因无节制喝酒而引出的邪恶举动,而意大利人或欧洲人正属于喝酒闹事的人。
曾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副使斯当东爵士,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茶叶最大的好处就是,当人们习惯饮茶之后,就不再喜欢发酵的烈性酒。而近代早期的英国人因为爱喝酒而粗野好斗,这似乎也是英国绅士阶层的共识。
茶叶在英国推广的另一个动力是产业工人的需要。茶叶和烤面包是帮助人们消除疲劳、振作精神的新饮食,有利于劳动操作的安全进行,帮助工厂工人在粗劣饮食之下还能撑着干活。不过,中国茶叶在18世纪末期之前都属于较昂贵的进口物品,不是产业工人能够享用的,而且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也是在18、19世纪之交才成为潮流。所以,18世纪饮茶之风的兴盛主要还源于中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追捧。下午茶在18世纪已常见于西欧各地,但在英国才谈得上盛行。1772年~1780年间,英国及其属地每年最少消耗茶叶1333.8万磅,1791年~1793年间英国人每年人均消费茶叶1.66磅。18世纪的英国在茶叶消费上比别国早熟,正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早熟的一种标志。富足、闲适和家庭社交造就了作为一顿加餐的下午茶,它成为对一个特殊社会阶段的理想表达方式。
英国人围绕饮茶还起了公案。1756年有个叫汉威(Jonas Hanway)的慈善家发表了一篇《茶说》(Essay on Tea),说各种进口中国茶都阻碍生产的发展,把国家弄穷,还对健康有害,尤其破坏女性的天生丽质。没精打采、消化不良、疲惫、懒惰和忧郁之类都与饮茶有关。他提倡戒茶,并提议由女士做起,树立铜像或石像,题写戒茶女士领导人的姓名,以资鼓励,等等。这篇文章惹火了著名作家约翰逊(Samuel Johnson)博士。身为老茶客的约翰逊给《文学杂志》(Literary Magazine)写了一篇书评痛斥汉威,并在文章结尾自曝茶瘾,说自己白天喝茶咽饭、傍晚喝茶解闷、夜半喝茶忘忧、早起喝茶提神,20年来茶炉子没冷过。汉威看了不服,写文章回应。约翰逊看过更是生气,再书一笔答辩。有一点可以肯定,英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在这些轶事趣闻的陪伴下蒸蒸日上。
英国茶叶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促使英国政府视茶叶为利润渊薮,长期对茶叶课以总量高达106%~127%的各种税收,以致茶叶售价是欧洲其他国家的3倍,结果造成英国的茶叶走私不可遏止。每年经走私进入英国的茶叶达六七百万磅,占其消费量的2/3。以荷兰为首的其他东印度公司如此热心于茶叶贸易,原来是为了卖给英国的走私商人。1784年,英国终于通过《减税法令》,将茶叶税降至12. 5%。效果立竿见影,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销售量迅速增加,进口量也随之扩大,其他东印度公司在对华茶叶贸易中的份额急剧下降。1795年之后,欧洲大陆的东印度公司纷纷倒闭,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散商更是独揽中欧茶叶贸易,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业产量的1/3都通过英国商人销往欧洲。
英国从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资金成为重大问题,于是英国公司先以印度的棉花为替代支付品,后来则以鸦片来换取茶叶。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关系的转折点,茶叶在其中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来源:南风窗 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