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illy想在中国开更多门店,可以考虑以下步骤:
1. 市场调研:首先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门店策略。
2. 选址:根据市场调研结果,选择合适的地点开设门店。可以考虑在商业区、办公楼、学校附近等人流较多的地方开设门店。
3. 品牌形象: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高端感,以确保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信任。
4. 供应链管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确保咖啡原料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可以考虑与当地的供应商合作,以确保原料的品质和价格竞争力。
5. 人员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以确保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咖啡和服务。
6. 营销推广: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如线上和线下广告、社交媒体推广、合作伙伴营销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曝光率。
7. 合作机会:寻找与其他品牌或企业合作的机会,如咖啡馆、餐厅、酒店等,扩大品牌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开设门店需要考虑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商业环境,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适应。同时,需要考虑到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门店策略。
当街边的某家咖啡馆门口挂着illy红方块标志时,我们常常会默认,这里是一个可以喝到不错咖啡的地方。带着这样一种品牌认知的illy咖啡,前不久在杭州开了一家精品咖啡馆。从传统的原材料提供商到直面消费者的店铺经营者,illy咖啡似乎也想抓住中国咖啡市场的这一轮消费热潮。
位于杭州国大城市广场的这家illy精品咖啡店,不仅售卖咖啡豆和咖啡粉,同时还经营意式咖啡、轻食、简餐、鸡尾酒和咖啡杯等周边产品。事实上,illy集团从2003年就开始开发品牌的概念店,并且取名意曼多(espressamenteilly),主打意式咖啡风格。目前已经在全球开了超过200家意曼多咖啡店,而在中国,除了上文杭州新开这家,另外还有4家分别位于北京芳草地、上海金茂大厦、徐家汇和人民广场。Illy称,未来计划将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继续开出更多这样的店。
几乎与星巴克相同时间进入中国的illy咖啡,经过20年的发展,它的店铺数量与星巴克相比几乎不值一提,甚至也不如许多后进的咖啡连锁品牌。
但是,比较的维度不能仅仅局限于市场占有率。从全球的范围来看,illy咖啡主要是为高档酒店、餐饮品牌、咖啡馆提供制作咖啡的材料,包括咖啡豆、咖啡粉和咖啡机。在中国市场,toB端的业务占据了75%的份额。同时,根据illy集团自己统计的数据,全球有超过5万名咖啡师选择使用illy的咖啡豆制作咖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illy标志的红方块已经成了品质咖啡的保证。
如果说,位于北京、上海和杭州的概念店只能覆盖一小部分人群,那么真正从企业市场转向消费者市场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商平台。
在京东上搜索咖啡粉,出现在首页以及销量最高的,均是illy。相比于购买速溶咖啡的用户,购买咖啡粉的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更懂咖啡的人,至少是拥有基本的冲泡工具,了解冲泡手法,愿意花时间制作简便咖啡的人群。随着这类人群的增多,电商平台上illy的销量也日渐增多。
至少在家庭与个人的咖啡豆消费市场上,illy是胜过星巴克的。
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传统零售业都在加紧中高端路线的转型。在咖啡市场也不例外。被意大利人嘲笑为洗锅水的星巴克也开起了臻选店,一本正经的开始卖咖啡了;同样是连锁品牌的Costa一直强调自己来自伦敦的精品咖啡血统。
而对于从一开始就是高端路线的illy咖啡来说,这一波消费升级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多年来在中国市场苦心经营的高端咖啡品牌的心血没有浪费。
当初星巴克进入中国时花了5年的时间培养市场,到了第六年才勉强盈亏平衡。在市场培育方面,illy面临比当年星巴克更好的机会。新崛起的90后消费群体,更加自由而开放,也更识货。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现磨咖啡在咖啡总销量中占比超过87%,速溶咖啡占比小于13%。然而,在中国市场上,速溶咖啡的占比达到71%。但是,咨询公司英敏特预计,未来两年的中国咖啡消费市场,速溶咖啡的市场占有率将会下降,现磨咖啡将会获得较快增长。近年来被培育起来的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正逐渐和全球整体趋势靠拢。其中,新的消费群体成为主要力量。
如今,现磨咖啡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上海精品咖啡品牌seesaw最近刚刚拿到了弘毅的450万元投资;传统的连锁餐饮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均开设了自己的咖啡副线;便利店主打的是好喝又不贵的咖啡,这些都在逐渐的分流咖啡消费人群。
当过度商业化带来星巴克、Costa的品牌顾客溢出现象时,始终坚持做咖啡的illy,亦或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咖啡体验的其他品牌们,也许能为真正想要喝咖啡的人带来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