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百科 >

被中资全资收购后 Zoo Coffee能否凭IP势能实现华丽转身?

被中资全资收购后,Zoo Coffee确实有可能凭借IP势能实现华丽转身。原因如下:

1. 资本注入:中资的收购通常意味着资金的注入,这可以为Zoo Coffee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例如扩大门店规模、提升品牌形象、加强研发和供应链管理,以及进行市场推广等。

2. IP打造:如果Zoo Coffee有好的IP内容(如独特的品牌故事、形象、产品等),那么将其好好利用并加以打造,可以成为品牌的独特竞争力。通过IP的推广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创新与优化:中资可能会推动Zoo Coffee在产品、服务、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创新是保持品牌活力的关键,而优化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4. 适应市场:被中资收购后,Zoo Coffee需要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中资通常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Zoo Coffee更好地了解市场,制定适应市场的战略和举措。

5. 多元化发展:中资可能会推动Zoo Coffee开展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不仅可以提高品牌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品牌的转型都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评估其效果,而且并非所有转型都会取得预期的成功。因此,Zoo Coffee在实现华丽转身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市场反馈和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策略。

Zoo Coffee


全资收购后,我觉得我们更懂中国。「Zoo Coffee(专题阅读)」总经理李京说。

咖啡,是一个天然具备社交属性的品类;而咖啡馆,是一个第三空间,已经成为家、办公室之外人们停留最多的场景。电影院、餐厅、购物,是目的地消费,消费之后就会离开;但是在咖啡馆,你会留下来。李京告诉36氪,在中国咖啡仍然是轻奢产品,普通白领还达不到一天一杯的消费频次。但咖啡是具备侵略性的,喝习惯了之后,会觉得离不开它。

一组乐观的数据是,中国咖啡行业以15%的增速在增长,远高于全球不到2%的增速水平。5年之后,前景可期。

而另一组并不那么乐观的数据是,《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 2017)》显示2016 年中国咖啡馆全年关店14807家,90%的关店现象出现在下半年。其中上海去年跌幅达到6%,北京下跌20%,成都下跌最多,达到28%。

一度风光的韩系咖啡在中国节节败退,分析文章已有很多。带着韩系咖啡的基因,被中资收购后的Zoo Coffee该如何华丽转身?

首先,重新梳理品牌体系。「Zoo Coffee」为标准店,400平米左右,全国已有250+店。标准店之外,建立高端品牌「City Zoo」,为700-1000平米的超级店。不到20平米的「Mini Zoo」,针对写字楼人群,主打外带消费。此外,「Zoo Life」既是品牌生活方式的总称,也是Zoo Coffee的IP动物商城。

四个品牌之外,「Zoo Toy」娃娃机也会在今年年底呈现,计划明年三月布到2000台。娃娃机内的玩偶都是IP款,即使抓不到娃娃,会返还一张10元咖啡券,为咖啡店引流。

其次,将动物元素IP化。为什么会提出Zoo Life的概念?李京表示,我们采访了很多人,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动物。有人觉得自己像熊猫,有人觉得自己像考拉,有人觉得自己像长颈鹿。Zoo Life,以动物为主要的视觉元素,一个情感依附性的元素,来定义新的生活方式。

IP体系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Zoo Coffee原有的IP形象,比如斑马、长颈鹿;第二部分是Zoo Friends,和知名IP合作,借成熟IP的势能,把咖啡店变成一个IP青睐的渠道。作为品牌中国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动物元素也在IP的计划范畴,比如熊猫、仙鹤、雪豹。

合作一切可合作的(知名)IP,咖啡馆+电影宣发+IP是一个将线下流量最大化的方式之一。Costa+鬼吹灯系列,也是一个借IP势能的营销案例。而Zoo Coffee选择的IP形象和动物相关,比如《神奇动物在哪里2》、《疯狂动物城》、《熊出没》、《捉妖记》等等。此外,快闪店也是合作形式之一,尤其是在怪兽出没的复活节。

李京告诉36氪,Zoo Coffee在全国拥有250+门店,一年的线下流量在4000万人次。咖啡及简餐收入只是其一,如何将线上流量向线上流量,产生更高的消费,从而提高客单价。

比如在空间上,闲置场地的利用,增加体验性消费(如油画画室),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场景消费;又如IP产品,提供不同SKU,多种动物形态的消费品。除了20-30岁的女性用户之外,有小孩的家庭用户也是Zoo Coffee瞄准的主力消费群体。

要中国化的Zoo Coffee,认为自己相对于其他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动物IP的延展。但毕竟韩系咖啡一波颓势在前,Zoo Coffee能否凭借现有的品牌势能和IP尝试跻身咖啡连锁的前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