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咖啡资讯 >

illy入局 星巴克有了新对手

illy入局后,星巴克确实面临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illy是一个知名的咖啡品牌,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销售。它的进入可能会使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在市场上受到一定的竞争压力。星巴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但illy的加入可能会改变市场格局,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竞争机会。

星巴克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之一,拥有出色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然而,随着更多品牌的加入,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了应对这种竞争,星巴克可能需要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品牌价值,并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

总的来说,星巴克在咖啡市场上的地位仍然很稳固,但illy的入局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眼下的中国市场,咖啡消费虽依然不够普及,却已经创造出全球最迅猛增长。于是市场风向也跟着变化,虽然有盈利不易、关店率不低等现实问题,但依旧挡不住玩家们的高涨热情。

义大利国宝级咖啡店illy Caffè杭州店,日前正式开幕


义大利国宝级咖啡店illy Caff杭州店,日前正式开幕
燥热的市场

更贴近消费者的机会,illy也不愿意放弃。这个一向在中国市场更偏重为高檔酒店、餐饮品牌、咖啡馆等提供咖啡原料的义大利咖啡品牌,如今要更深地扎进普通消费者堆里。

日前,illy在杭州的精品咖啡店正式开门纳客。店内除了销售咖啡豆与咖啡粉,还将提供义式咖啡、轻食、简餐、鸡尾酒和咖啡杯等周边產品。

显然,这是更贴近当前市面上常见的咖啡馆,而不仅仅是销售咖啡原材料的门店。这意味着,illy大有逐渐转向中国消费者市场之苗头。

要知道,在此之前,illy在中国市场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虽然illy的品牌早已叫响,但是其在中国75%的业务是来自于to B端的酒店餐饮企业。与此次杭州新店形式相像的概念店「意曼多」,至今只在全国开了4家。

而根据illy如今的计划,未来将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继续开出更多新店。

illy态度的转变,或许可以从其全球CEO Andrew Illy此前的言论中找到线索:「在中国,咖啡文化的风行先行于咖啡消费,这很有趣,迟早这会跟消费结合在一起。如果咖啡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咖啡消费会真正兴起。」

也许,在illy的眼中,这个时机已经到来。

有着类似想法的,恐怕不止illy一家。如今的咖啡店市场,局外的争着入场,局内的忙着加码,市场竞争空前火热。

传统玩家的典型代表当数美国的星巴克。线下门店疯狂扩军,线上布局全面开启。按照去年10月宣布的计划,到2021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数量要增长一倍以上,达到5000家。

一直致力于挑战星巴克的对手也是层出不穷、动作不断。前有英国的Costa、麦当劳的麦咖啡等老牌玩家的凶猛扩张,后有中粮的「珂菲诺」、汉堡王的King Coffee等新面孔的入局亮相。就连便利店,也或有现磨咖啡提供,或直接开辟出4050平方米区域用于休闲咖啡吧经营。

但至少,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相比这些,有的是看似并不沾边的玩家。

比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和Costa联合开了2家程序员主题咖啡馆;有着同样基因的网易也开出了自己的独资主题咖啡厅「易间」,目标剑指「全国百家连锁」。

此外,杂货品牌无印良品,家电品牌飞利浦,美妆品牌香奈儿、芭比波朗、科顏氏等,也或已抵达战场,或正在赶来的路上。

与此同时,资本也在帮着给这个市场加温。几天前,本土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完成了4500 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完成后,Seesaw将向北京、深圳等城市扩张,把北上深店面增加到20家,进一步从独立咖啡馆品牌逐渐走出小众,挺进人流更密集的核心商业区。

难逃的恶战

玩家热情高涨的背后是我国咖啡消费市场的不断增长。

尽管目前中国人均每年仅消费45杯咖啡,不过相当于欧洲人均一天的咖啡消费量,整体普及度仍旧不高,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咖啡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世界2%的增长速度。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第26届世界咖啡科学大会上,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后中国咖啡消费将迎来井喷时代。10年之内,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可达到兆元人民币。

然而,这个看似有「钱途」的市场,眼下却并不是谁都能轻易赚到的。

早在几年前,行业谘询分析师、铂澜咖啡学院创始人齐鸣就向新金融观察记者明确表示:「咖啡行业,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现在的利润空间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么多。」房租、装修、人工支出等综合成本算下来,咖啡馆盈利已经是个课题。

去年8月,自称是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主题咖啡馆、号称国内「最贵」咖啡馆的深圳克拉咖啡,就在运营不到1年后选择了停业。一度有消息传出,克拉咖啡每天的租金及运营成本超过3万元,年运营成本更是超过千万。

这并不是个例。据《咖门》与美团点评研究院推出的一份饮品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咖啡馆数量突破10万家,但全年负增长,净闭店率达到13.5%。

齐鸣指出,就算是在中国市场风光了许久且有着2000余家门店的星巴克,也早已脱离了「一览眾山小」的状态,整个市场,「对手远比想像中要多」。

凌雁管理谘询首席谘询师林岳也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现在的竞争都是聪明的对手,实际上很多效仿的做法,包括很多营销手法都是可以被学习的,这就很难保证品牌的独特性。」

那么,随着玩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恶战也就在所难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洗牌期或将来临。

对此,中国品牌研究院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媒体採访时就有所表态,指出在未来5年,因为市场存在发展空间,诸多咖啡品牌的销售都会有所增长。然而,5年后行业逐步发展成熟,可能会进入洗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