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能创造的新上海故事有很多种可能。例如,它可能象征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和特点。在这个城市,咖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人们都会选择一杯咖啡来陪伴自己。同时,上海也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咖啡文化的融入提供了无限可能。
一杯咖啡也象征着开放、创新和交流。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中,咖啡馆是人们交流思想、建立联系和寻找灵感的地方。在这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从而创造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此外,一杯咖啡也可以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上海不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咖啡行业的发展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随着人们对品质和口感的要求不断提高,咖啡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来赢得市场份额,从而推动上海经济的增长。
总之,一杯咖啡能够为上海带来丰富多彩的新故事,它不仅代表着上海的独特文化氛围和开放、创新的精神,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在这个城市中,咖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惊喜,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疫情期间,环复兴公园一带,很多小店暂时歇业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这里冒出了大大小小20多家咖啡馆。这是黄浦区工商联常委、十二间创始人朱晓晔观察到的现象。
奉贤九棵树艺术中心里的九棵树艺术书店,去年12月开业以来成为大隐书局13家门店中单店坪效最高的。引入的品牌咖啡店贡献了营业额的70%。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分享了这个令他有些意外的数据。
读者在大隐书局九棵树艺术书店
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团队日前发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拥的茶馆、咖啡馆总数排名全球第一。咖啡馆数量何以成为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之一?研究者解释,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即通过市场力量提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同样,实体书店经过寒潮期和此后的复苏发展,越来越成为城市复合文化空间的代表。
咖啡香里有书香,上海的咖啡业者与书店业者正在酝酿碰撞新的火花。
咖啡香与书香结合很天然
南昌路上的OZ咖啡,店里一直放着一本书《开一家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店主陈颖的第二家咖啡店,店面被装修成蓝白色调,有大海的感觉,希望这家店像一个小客厅,可以招待朋友。
短短一公里多的南昌路上,藏着超过50家不同风格的咖啡店,成为上海市中心颇具代表性的咖啡街区。在长期深耕南昌路、淮海路商圈的朱晓晔眼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咖啡店背后,经营者们多少有些不务正业,比起找一份全职工作,不少年轻人把开一家店作为自己的梦想。咖啡店面积不大,租金压力小、员工雇佣少,咖啡背后又有一份情怀,是开一家店的优选。
咖啡其实是一门苦生意,是一杯一杯卖出来的。朱晓晔判断,咖啡香与书香有天然的结合点,不光是消费人群的气质比较接近,如果能通过阅读更好地了解咖啡文化,咖啡人口也会进一步扩大。
书店里的咖啡,口感也不差,为什么卖不过咖啡店?差异来自人们对书店的第一属性认知。在刘军的观察中,书店与咖啡的结合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咖啡是书店提供的一种伴随性饮品;后来,书店逐渐形成自创咖啡的品牌意识,有了咖啡拉花和多元西点;如今,在上海的书店行业,出现了品牌咖啡与品牌书店结合的趋势。
变化,还表现在咖啡座的位置从靠里、靠后的区域逐渐走向书店的入口,吸引读者往里探索。
上海茑屋书店的咖啡吧台位于书店入口 蒋迪雯 摄
当书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销售图书的地方,属性变得越来越多元之际,咖啡与书一样,不断融入城市商业空间,为空间赋能,为消费提供便利。一些服装店、理发店里也出现了咖啡店。刘军留意到。
咖啡给人的感觉,有时候沉静、有时候活跃,有时候苦涩、有时候香醇,这种多元不就是上海的感觉?朱晓晔说。
经济指数、咖啡指数与阅读指数
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鲁迅曾在《革命咖啡馆》一文里这样写道。
上海最早设有咖啡座的书店可以追溯到1930年,据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资深书业人汪耀华考证,当时位于老西门中华路1420号的西门书店附设了咖啡座。这个咖啡座的火车座是从四川北路已经关闭的一个文艺茶座中借来的,书店还从东北一家书店的主人那里获得十多幅俄罗斯文学家的肖像悬挂在墙上,并装上了西门咖啡四字的霓虹灯招牌。
西门书店于1929年10月开设,是一家与左联有关的进步书店,曾编印《出版月刊》,因此被当局注意而歇业,仅仅存在半年左右。
著名的公啡咖啡馆则见证了左联的酝酿、中国新文学的涌动。在汪耀华看来,这些历史证明,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咖啡已经跳脱出了单一的经济指征,烙上了独特的海派文化印记,成为人与人、情感与情感、文化与文化的链接和枢纽。今天,重新梳理书店与咖啡的关系,既要发挥咖啡的功能,又要避免在一阵风后迷失经营主体的方向,让咖啡文化与阅读文化真正做到水乳交融。
朵云书院戏剧店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咖啡蛋糕组合
一座城市的经济指数、咖啡指数、阅读指数,往往呈现一种正向的关系。刘军发现,经济增速快的地方,人均阅读数量高,咖啡店的集聚度也高。无论是书店还是咖啡店,为城市提供的是充满活力和知识氛围的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
空间像是一个容器,一个好的空间不应该是干的,而应该是湿的,是有温度的。咖啡与书,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在业内人士看来,运营城市第三空间不该止步于带来营收、客流,还要让空间成为传播、解读、体验、转化信息的媒介。在空间这个容器中,无论是咖啡、书还是展览、文娱都是内容,更进一步的空间产品是服务。
大夏书店开发的主题精品手冲挂耳咖啡系列
朱晓晔提到,瑞金二路街道打造的服务功能型咖啡商户自治平台金咖联盟正在酝酿一系列咖啡+的动作,比如+文化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演出、购票和衍生品带到咖啡店铺中,+科学借助南昌路科学会堂玩点跨界;+怪咖结合潮流文化,通过发售手办吸引年轻人南昌路本身是一个历史街区,有着丰富城市更新的资源。能不能打造一些产品,让咖啡店成为城市体验的一部分?培训咖啡店主,不单会做一杯咖啡,还能讲出城市的故事、咖啡的故事。+阅读,有很大的潜力。
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推出咖啡+阅读+文化好书店好咖啡活动,也计划举办书店咖啡拉花大赛、咖啡师培训认证等,在图书发行行业中培养咖啡专业人才。
可以期待,懂咖啡的书店人和有文化的咖啡店主,在上海创造更多新的故事。